6月28日,“渝”见未来科学家科普系列活动走进重庆市古生物研究院,30组家庭在专家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地球亿万年时光的奇妙旅程。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远古世界的向往,也在探索学业与职业规划的方向。

集体照(活动方供图)

在地质演化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地球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浩瀚宇宙讲到重庆的变迁。讲到重庆的海洋历史远比陆地历史久远时,张锋特别提到,“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在重庆并不完全适用:“重庆并非直接从海洋变成了陆地,而是先成为广阔的巴蜀湖——古长江的一部分,之后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陆地。”

“重庆岩层的万卷书”展区尤其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层层叠叠的岩壁宛如一本本厚重的书籍,而镶嵌其中的化石就是最珍贵的“文字”。孩子们好奇地凑近观察,辨认着岩层的区别,有的还伸出手指,沿着岩层的纹路轻轻比画,感受着大地的“书页”。

张锋则在一旁解释着地质作用:内力让地球变得皱巴巴,外力则像“橡皮擦”一样努力把它磨平。当内力占了上风,高山就拔地而起……形象化的比喻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充满了对地球力量的敬畏与好奇。

张锋描述研究成果(活动方供图)

本次活动还尝试将科技融入古生物探索。在张锋描述了主城区花石沟一带前侏罗纪时代的研究成果后,家长和孩子们动手操作AI工具,尝试复原那个远古世界的场景。

当手机上生成出想象中的古老山川、湖泊或生物轮廓时,现场充满了惊喜的“哇”声和讨论。“太神奇了!”“原来考古还能这样!”孩子们兴致盎然,请张锋点评指导。

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火炬小学的四年级张露心开心地分享:“我今天收获了好多!知道了地球有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强的时候会造出高山,外力强的时候会被风化掉。我还知道了重庆以前是海洋,后来变成了大湖(巴蜀湖),最后才变成陆地的,和我想得不一样呢!”

人民融侨小学二年级的齐柏瑞则兴奋地表示这次活动帮她扫除了一个知识的“盲点”:“我一直以为房角石在寒武纪就有了,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在奥陶纪才出现的!张博士还说,我们重庆城是被四座山包围起来的,就像一个‘大脸盆’,这个比喻好形象啊!虽然我以前也来过科普馆,但今天跟着专家学,收获完全不一样,特别有意义!”

活动过程中,还有家长向张锋咨询孩子未来的发展路径。张锋指出,古生物学研究主要依托地质学、生物学(尤其是演化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专业。他强调,适合走这条路的孩子,除了对自然历史和科学探索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外,还需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持久的耐心和野外工作的热情与毅力(即他常说的“三心二力”:好奇心、细心、恒心、动手能力、逻辑能力)。他希望孩子们能广泛涉猎天文史、地球史、生命史和人类史,为未来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张婷 肖世豪)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