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的背景下,重庆,正积极部署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央广网重庆频道主办的《科技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问道创新·渝见先锋”》网络主题报道,聚焦重庆科创和科普两大领域的典型人物、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探访“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以深度专访形式,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实干实绩实效。
本期访谈嘉宾:乐放 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市无人机产业协会会长,重庆本土最早一批创业从事无人机产业的先行者。
央广网重庆6月23日消息 升空、穿梭、悬停……近日,在重庆科技馆举办的一场科技·人文大讲坛活动中,一台巴掌大小的无人机现场上演自动避障绝技,动作行云流水,精准避开所有障碍,生动彰显了重庆超微型无人机在复杂狭小空间作业的硬核实力。
这正是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动科技”)耗时三年半打造的无人机——黑刺,它以仅50克的重量刷新国内工业级无人机最小纪录。别看它体积小巧,却集成了510个部件,身上藏着不少黑科技。
50克机身 精准感知城市“毛细血管”
“黑刺搭载的飞控系统是无人机的‘大脑’,它软硬件叠加重量被控制在10克以内。”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乐放揭开其技术密码。这颗精密的“大脑”与同样10克以内的数据链系统协同工作,使其能在超视距的环境下将图像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
黑刺正在空中飞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动力系统的微型化同样达到极致。通过数十次开模与方案调整,团队成功开发出仅重1克的微型电机和不足5克的微型旋翼,结合其他集成电路,构建起黑刺的超微型动力组。
“轻量化和小型化是它的亮点,也是研发时最大的难点。”乐放坦言,研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个零部件的尺寸重量,同时还要确保性能不打折。以微型电机研发为例,从材质选型、厚度尺寸设计到功率调整,团队耗时7个月、历经15版模具和技术方案更迭,才最终研制出性能最优且匹配度最高的微型电机。
乐放向记者介绍黑刺的功能(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黑刺无人机是一款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而生的小型装备。”凭借静音、小巧、隐蔽、灵活、智能感知的特点,黑刺成为了城市作战和封闭环境侦查的绝佳利器。它精准聚焦城市“毛细血管”——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等传统装备难以触及的空间。结合现有物联网技术,黑刺为这些空间的常态化感知和巡检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实战驱动迭代 黑刺二代解锁新功能
目前,黑刺已应用于应急消防领域,在地下空间探索、地质灾害废墟搜救等场景发挥作用,并被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纳入新型无人装备体系,在北京、厦门、南京、银川等地结合实战开展训练和应用。
但研发脚步未止于此。“在实战中,有客户向我们提出了增加后向避障的需求。”乐放说道。于是,黑刺二代应运而生。二代机型在初代前、左、右三向激光避障的基础上增加后向避障,实现全向探测。这一升级不仅增强了它在狭小空间内的飞行稳定性,也进一步优化了智能导航性能。此外,新增的红外热成像系统使其具备了在黑暗环境搜救和巡检的能力。
黑刺一代(右)与黑刺二代(左)(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在此前的西洽会上,黑刺一代、二代在重庆馆和渝北馆同步展出,吸引了众多目光。有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客户当场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并邀请公司尽快安排技术人员携带黑刺前往马来西亚进行实地展示和测试,以便全面了解这款无人机的各项功能。
把握发展契机 将“重庆造”送到全球各地
重庆作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正着力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翼动科技的发展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重庆有超大城市的应用场景,为我们提供了研发思路和适用环境;前瞻性的政策扶持贯穿了我们从立项到攻关、再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乐放表示。在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下,翼动科技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入选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能力清单。
下一步,翼动科技将实施“双线突破”战略:一方面推进谱系化研发,计划在5年内推出5款100克级别以内的无人装备,涵盖飞行器与陆行设备,实现场景联动与平台共享;另一方面建设一条柔性微纳型装备生产线,2026年底前实现三款以上装备共线生产,推动超微型装备从“重庆造”迈向“全球用”。
监制:周伟 肖庆华
策划:陈静 梁鹏
记者:陈静 任恒睿(实习)
制作:邹巧 艾雨晗(实习) 李明泽(实习) 廖冰(实习)
指导单位:重庆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央广网重庆频道
鸣谢: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科技局 重庆市科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