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模范不光是荣誉,更应该是精神的传承……

就像物理学上的绝对零度。虽然只是理论的下限值,在现实中无法达到,但并不妨碍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新闻报道中,真相亦如此,从来就没有真相,只有无限接近真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央广网重庆频道推出以“绝对零度”挂栏的深度报道栏目,持续关注社会热点,不断追踪重大事件,通过小切口反映大背景,通过大事件凸显小人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何熠(左一)和孟晓轲(央广网记者 王海 摄)

2024年年末的最后一天,孟晓轲在重庆秀山参加完社工活动后赶到了重庆主城,跟班长何熠“汇报”情况。相差16岁的两人,在2023年一起走进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何熠是班长,孟晓轲是班上最小的同学。他们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一起,组成了这个最特殊的班集体:14位国家级荣誉,41位省部级荣誉(含1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其中有5位党代表、2位全国人大代表。

2025年,何熠和孟晓轲有一件大事要做:在重庆牵头组建以劳模为班底的社工组织。

百战归来再读书

“我1996年上大学的时候,晓轲才出生。”说起跟孟晓轲的同窗缘分,何熠不得不感慨人生的奇妙。他翻出2023年刚进入劳模学院的第一张合照,众人背后拉着一条横幅“百战归来再读书团结奋斗再起航”。

这是一场劳模学院2023级入学“新生”的破冰团建。组织团建的是北京大学的老师,新生则是全国和省部级“劳模”。“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还有5位党代表,2位全国人大代表。拄拐的女孩归玉娜,全国残运会女子跳高、跳远金牌。”

团建破冰合影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因为大家的年龄阅历各不相同,拘谨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但破冰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身边的同学不简单。“人人身经百战,个个荣誉等身。”

这是何熠和孟晓轲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鲜活的劳模,尽管两人当时还不相识。但很快他们就会成为这个班上最特殊的两人,何熠成了服务串联所有同学的班长,而孟晓轲则是班上年龄最小却最能共情的人。

“回锅肉”回炉圆梦

何熠是班上为数不多的念过本科的人。2000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媒体圈摸爬滚打了近20年,资深摄影记者。2010年,因在玉树地震中的突出表现,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2010年何熠在玉树震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来劳模学院上学之前,我对这个荣誉其实没有太大的概念。”何熠说,劳模对他而言是比较遥远的,“王进喜、张海迪这些人物才是劳模。”有时候参加有陌生人在的局,在朋友介绍何熠是劳模时,他总能听到善意的笑声。“是的,看起来劳模离普通人的生活稍微远了点。”

劳模学院大学语文第一课是写作课,何熠在文中将自己比喻成“回锅肉”回炉再造,“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重回高校系统学习,算是圆梦了。”他把自己的这篇文章发到朋友圈,引发了高中班主任、本科老师和劳模学院老师的点赞“共鸣”,而他们三人恰巧是四川师范大学时的同学。

在劳模大讲堂,何熠是第一个登台的,本来只有10分钟时间,他愣是讲了半个小时。

媒体人的属性,加上热情开朗。何熠被选为班长,“班长就是给大家服务的。还有一个月试用期。”

“小鲜肉”天选社工人

如果说何熠是“回锅肉”,那孟晓轲就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

1996年出生的孟晓轲,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由于他数年如一日在重庆秀山偏远山区从事社会工作,2021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

跟劳模班上90%的同学一样,孟晓轲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印象里的劳模,至少在相关领域深耕10年20年。来到劳模学院之后,我一条条对照劳模标准,发现几乎都符合。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不光是幸运。”

孟晓轲在重庆秀山开展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履历最“单薄”的孟晓轲,却在第一次登上劳模大讲堂时,让全班同学都流泪了。

“秀山有个学校,我们经常去给留守儿童开展陪伴工作。上体育课时,我坐在花坛边,孩子们看到我就都跑过来,翻跟头,一字马……各种展示。突然,有个孩子爬到了我头上,一个女孩站在我面前叉着腰,怒斥爬我头上的孩子,说这样对孟哥哥不礼貌。爬我头上的孩子小声嘀咕着‘这有什么嘛,我从来没把他当成我的哥哥,我一直把他当成我的爸爸’。”孟晓轲听完又感动又心酸,但泪点却在2年后,“她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年人在厨房炒菜的背影。她边录边说孟爸爸,我真正的爸爸回来了,感谢你陪伴我两年。”

听孟晓轲讲完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哭了。“他们说第一次真正认识社工工作,是从我的嘴里。”劳模学院党总支书记拉着孟晓轲的手说,你一定要去给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讲一下。“700多个大学生听我讲。讲完后,现场就有人拍桌子说,孟老师,我要以后跟你一起干社工。”

孟晓轲说,母亲在老家就特别爱帮助人,自己完全继承了母亲的特质,“天选的社工人。”他偶尔会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说有个孩子(陪伴过的)走丢了,记不住家里人电话,只记得他的。

高标准的师资配置

在劳模学院,很多老师都是行业大咖。“王思斌教授,被称为是中国社工第一人。”孟晓轲说,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都是王思斌教授牵头起草的。在劳模学院组织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育人研讨会”上,王思斌教授坐在台下聆听,让台上发言的孟晓轲倍感荣幸。王思斌教授的北大博士生王晓慧,正是劳模班的老师。

王思斌教授(左二)参加劳模学院的研讨会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很多分享课程,有时候变成了我们主讲,老师在下面听。”何熠说,有一堂课特别有意思,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所在企业单位的情况做分享,老师来开诊断处方。“这个老师老牛了,不少世界500强企业都请他做顾问。”

在劳模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是比较有特色的,“我们要学劳动法,劳动经济,还有管理学。”孟晓轲说,在真正做社工服务的时候,这些知识就能派上用场。作为班上最小的学生,他每堂课都是最早到教室,总是坐在第一排,“课程丰富,有时候会从早上8点,一直上到晚上9点。”

社会学老师上课前讲了一句话,打开了孟晓轲求知的新世界。“他说大学里面的书本写的不一定都对,只能作为参考,每一个作者都会加入自己主观的内容。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一种思维,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

除了在本校学习,学校还会组织移动课堂,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短期创新研修班。能够走进中国的顶级学府,也让他们受益良多。

三进人民大会堂

在校期间,何熠和孟晓轲跟同学们一起,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列席了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大会,和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们要着正装,把自己的荣誉勋章挂在左胸。”何熠在做记者那些年,多次采访全国两会,但都没能进入人民大会堂。“很庄重,非常庄重。台上坐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台下是来自全国各地受表彰的模范。真的很隆重!”

走进人民大会堂(央广网发 受访方供图)

孟晓轲能够进入人民大会堂也激动万分,“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劳模,见证他们在每个领域的卓越贡献,也激励我继续做好社工工作。”

何熠说,班上有个叫徐龙的同学,曾经一年3次进入人民大会堂领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何熠、孟晓轲与徐龙(右三)等同学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优秀的人会让你更优秀

“去食堂吃饭,我们都会光盘。”在劳模班有3人是从事种植业的,他们深知“粒粒皆辛苦”。“雷应国(党的十九大代表)、陶功臣和朱宏威,都是全国种粮大户。”在他们的影响下,劳模班的同学们无论在食堂吃饭还是外面聚餐,从不浪费。

还有不少劳模跟自己的孩子同一时期上大学。“保安出身的全国劳模谢海宝,我们都叫他宝哥。他的孩子就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何熠说,宝哥可牛了,上过《焦点访谈》。

劳模班上有两个建国,一个叫缪建国,一个叫刘建国,同住一个寝室。在劳模学院上学期间,他们各自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能跟孩子同一时间上大学,让两人倍感珍惜。

全国汽修工楷模陶德春,小个子大能量。在上学期间,他会接到公交车司机电话,对方说陶工我这个发动机有点问题。“他就说你把电话给它(发动机),让它给我说两句。”陶德春从电话里发动机的声音便能辨别出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他的孩子,去年也刚刚从华中理工大学毕业。

运动会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方供图)

陶德春小时候眼睛受过伤,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学院运动会有一个项目是投沙包,他连续两年夺冠。“两届运动会的团体冠军都是我们。老胳膊老腿的要比过那些20左右的小伙子(普通本科学生),需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我们一旦做事儿就很较真,绝对要拿第一。”

这些劳模班同学们的拼劲干劲一点不输他们的子女后代。

“后劳模时代”的精神传承

在上学期间,何熠参与了《星辰》项目的第二期编撰工作。2021年《星辰》新书发布,全书40万字,记录了83位全国各行各业劳模学院在校学生的动人故事。“我们已经整理了20多个同学的采访。”

在何熠看来,被评选为劳模之后,就会褪去光环,进入“后劳模时代”。如何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劳模故事,见证劳模学院在劳模高等教育品牌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是他接下来跟孟晓轲要做的事情。

“以前只晓得劳模是荣誉,上学之后发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里面也包含了劳模精神。”何熠说,上个月重庆人社局给他打电话,统计获得过国家荣誉的个人。“国家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应该干什么,严格要求,严以律己,这是最基本的吧?劳模是对你所在行业的肯定,你只是有幸代表了这个行业。那么在后劳模时代,你有义务和责任传播劳模精神!”

“最开始我也觉得它只是一个荣誉,是一个称号。后来才明白更多的是传承,作为行走的劳模,要把这些精神由内向外展示给大家,让更多人看到原来劳模跟我们一样,但是又不太一样。”孟晓轲说,这是他在劳模学院最大的收获,他们作为劳模宣讲团的一员,会不定期走进企业和学校。

2025年,何熠和孟晓轲论文答辩后,将从劳模学院毕业。“学以致用,我们打算在重庆成立一个以劳模为班底的社会工作组织。劳模学院和老师们都很支持,目前已经有4个重庆的同学。”

劳模班同学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招办主任任超群介绍,劳模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原中国工运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劳动模范本科班(以下简称劳模本科班)。2018年4月30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模范本科班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2019年4月29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何熠和孟晓轲他们所在的2023级劳模班,分为2个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分别来自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传统制造业、社会工作行业、媒体行业、文体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快递行业、基层党组织等9个不同的行业。他们带着劳模这个特殊的身份,在社会工作的领域求知探索,寻求新的价值共鸣。

央广网记者 肖庆华 实习记者 陈嘉骏 邹巧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