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依山傍水而建,长江、嘉陵江在此汇合环抱,城在山中、山在水中。而船,则承载着代代重庆人的记忆。身为非遗传承人的周南馨,常常坚守在狭小的工作室中,沉醉于古船模型的打磨,将夏日的喧嚣与躁动隔绝在外。传承源于心底的热爱,她将匠心倾注于每一根木料的选择,每一张施工图的绘制,每一次的裁剪与拼接。

父爱引领,不辞辛苦奔波搜查资料

周南馨对于模型的最初记忆,源于父亲精雕细琢的礼物。“最开始我在商场看到喜欢的古船模型,我爸就直接给我做了一艘当玩具。”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开始接触古船模型制作。

古船制作对精准度要求极高,需要完备的数据资料来支撑模型的精准还原。中国现存古船的资料少,前期尺寸确定工作难度大。周南馨只能频繁前往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相关展览进行资料搜查,凭借多年经验绘制古船的施工图。

坚守创新,新鲜元素融入古船制作

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37岁的周南馨在承袭祖辈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坚持进行个人风格的创新。“以现代仪器替代手工测量,提高制作精度和效率。”

更多新鲜元素融入古船制作,“活动的、可拆卸的物件增多,比如窗户可推拉,亭台楼阁拆卸下来能看到内部景观”。

除了对制作技艺本身的改造创新外,周南馨也坚持开发周边产品,“目前计划分解船模做套材,让大家动手体验拼接制作”,提高古船模型的“可玩性”。

未来传承,对接市场广开宣传渠道

周南馨11岁的女儿对古船制作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时常“突袭’这间小工作室,在妈妈和外公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古船的窗户。一门手艺,一间小屋,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周南馨说的:“这门技艺对我而言不仅是家族记忆的传承,更多地是通过对外的宣传展示,让大众了解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了解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后,周南馨选择加强与市场的对接,积极与政府、学校以及文化组织合作,参与各类展览活动,改变原有的单一宣传模式,广开宣传渠道。

未来,周南馨作为周氏古船模型制作传承人的代表,发挥川江船只“麻秧子”敢于“闯川江、踏恶浪”的精神,秉持初心,延续老一代重庆人的川江情怀,力拓非遗文化发展的前行之路。

统筹:肖庆华 陈胜姣

记者:陈静 李洁(实习生) 黄郅琦(实习生)

文案:罗燕菲

拍摄:李成璋 冯文美

剪辑:刘芸函 冯文美

配音:陈胜姣

支持单位: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