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津,一方被教育家精神深深滋养的沃土。吴芳吉、樊弘、夏培肃等杰出教育家如璀璨星辰,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传承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教育先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四有”好教师和为学为人的“大先生”,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合江津区教委推出“津师先锋·育人摇篮”系列报道,展示江津区学校在教书育人、特色办学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展现江津优秀教师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私立到公办,由过去寥寥数人到如今奎星闪耀,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在探索、跨越中逐渐蜕变为一所办学基础坚实、教育特色鲜明的江津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窗口学校之一。

历经百年办学风雨,聚奎中学以优质学校之范、景区学府之美、农村教育瑰宝之实,不断探索,逐渐蜕变。学校打造“崇德弘文”德育品牌,通过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道德和坚定信念,设立奖学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成为栋梁之才。聚奎以德育之光,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紧跟时代潮流,聚奎中学积极拥抱数字化教学。引入智能黑板、电子书包等智能设备,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鼓励学生探索科技前沿,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教育,开启大规模个性化教学改革,成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重庆市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基地。

聚奎中学的不断探索,逐渐蜕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校教师的辛勤付出。

聚奎中学教师江光勇,一位在教育路上坚守近三十载的教育者。初入聚奎时,他还是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长为沉淀着岁月智慧的资深教师。他将“求实进取、吃苦团结”的聚奎精神融入血脉,以“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育人准则,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30年坚守班主任岗位,他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以满腔热忱关怀着每一个学生。

在乡村教育的振兴之路上,有一位执着的寻梦人——聚奎中学教师张渝江。从教30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信息技术的钻研上。从在国内首倡网络主题探究教学,到率先推动翻转课堂改革,再到如今首创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生成式课堂以实现个性化教学,他一路探索,一路创新,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身为正高级教师兼特级教师,他情怀依旧,勇挑重担,以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津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多重身份,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聚奎中学教师漆冀躬耕教坛21载,被评为“江津区优秀教师”“江津区师德榜样”。他秉持以“真善美”育智、育心、育人的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真”启迪智慧,以“善”润泽灵魂,以“美”雕琢言行。他化作春雨,助力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栋梁之材。他还是教学改革的探路者,刻苦钻研教学、勇于改革创新,6篇教研论文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两门课程获中小学校园影视教学评比二、三等奖,1项参研课题获重庆市第六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聚奎中学教师涂莉莉以“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信条,展现非凡风采。她屡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江津区数学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被评为“江津区高中教学先进个人”“江津区师德榜样”。她始终坚守讲台,秉持“不丢下一个学生”理念,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入情、入理、入境、入心,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她以“轻负高效”为课堂追求,课前精心钻研,课上精雕细琢,课后深刻反思,同时潜心教研,聚焦教学改革与模式探索,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聚奎中学教师梅清清从教七年,始终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她肩负初中英语教学及班主任职责,以爱与责任为指引。在班级管理中,她以身作则,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能力。教学上,她态度严谨,课堂生动有趣,将知识融入故事游戏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稳步前行。曾获江津区初中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江津区网上教学“先进个人”,江津区“优秀教师”“最美共青团员”及江津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等众多荣誉,见证其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岁月流转,初心不改。聚奎中学教师张瑞忠于教育事业,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用爱和陪伴,去塑造学生稚嫩的灵魂。她享受在校园里漫步,聆听学生们远远传来的问候;乐于敞开心扉,和少年们畅谈他们的青春梦想;热爱三尺讲台,看着台下几十双期待和信任的目光;钟情于拿起粉笔,为学子们开启智慧之门。曾获“江津区最美共青团员”“校优秀教职工”等荣誉称号。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青春,用真诚的心灵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策划:陈静 陈海东

制作:龙永霞 陈李罗 邹巧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