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聚焦“空间友好、服务集成”的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市街道儿童友好街区建设经验做法上榜,成为此次重庆唯一入选案例。截至目前,重庆已有2个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案例成功入选获得全国推广,都在渝中区。

中四路儿童友好馆(上清寺街道供图)

据介绍,该清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总结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街区和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嬉戏玩耍,是儿童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就是为儿童提供更多活动空间。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深耕“金边银角”微空间,打造“3+6+N”儿童友好项目,依托山城步道建设3条儿童友好出行路径;依托社区院坝、桥下空间、公园广场等改造建设6处儿童活动空间;结合其他建设项目融入若干处健康运动、婴儿车位、儿童厕所等儿童友好设施。同时,渝中区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建设儿童友好馆,打造“求新巷”文化长廊,策划“米宝宝街角”“职业体验官”等活动,实施传统非遗体验等特色项目,建设儿童友好生态圈。

化龙桥红岩公园儿童友好空间第一批入选

近年来,重庆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少举措出新出彩。在去年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中,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公园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经验做法被纳入其中。

红岩公园儿童友好空间(张发志 摄)

据介绍,重庆市渝中区从“一米高度”出发,充分利用红岩公园漏斗形地形地势,将沟谷平坦区域建设为50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和阳光草坪,设置10余种儿童游乐设施,增加陪护休闲座椅,配套儿童马桶、洗手台等设施,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游乐空间。建设3000米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串联周边红岩村、红色革命纪念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让儿童在游乐中浸润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余中 汪琴)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