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重庆南山福座人文纪念园。张淑英摔伤后无法出行,她的后人替她前来祭奠一位她心中的英雄。正是后者的一句话,让她等了77年。
  
  清明节祭奠钟崇鑫(央广网发 朱隽摄
  清明节祭奠钟崇鑫(央广网发 朱隽摄
  今年3月6日,张淑英老人100岁了。她曾用77年,等待一个人的消息,用86年爱一个人。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张淑英在江苏常熟汽车站送别军官丈夫去前线。谁知,这一挥手,却是永远。
  她用丈夫的蓝色衣料,给自己做了一件旗袍。穿在身上,照了一张单人照。这样,两人就永远在一起了。 
  

 张淑英和丈夫的合成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又是一年清明节,她将自己百年后的灵位安排在了丈夫对面。这样,无论过多少年,都两两相望,不分离。爱过,等过,不顾生死来见你。      

  早有准备的交代
  张淑英年纪虽大,记起几十年前的事情,丝毫不含糊。甚至年份、日子,都清清晰晰。
  去年夏天,时年99岁的张淑英不慎摔倒,躺在医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好起来。她叫来了钟崇鑫的重孙辈钟先生,交代了两件心愿。一是要替钟崇鑫捐1000元,帮忙在清明节祭拜钟家的祖先。第二个心愿,如果自己百年,钟崇鑫在南山墓园祭拜的事情拜托给晚辈了。她说,自己百年后,就放在钟崇鑫灵位灵位对面,两两相望,再也不会分开。
  3月中旬,在张淑英老人的家里,她正坐在床上打毛线。打毛线送人,是她报恩的一种方式。她说,一路走来,很多人帮她找钟崇鑫,很多人照顾她。
  

 老人将打好的东西,送给来看望她的人(央广网发 朱隽摄

  爱在战火纷飞时
  张淑英出生在福州的经商家庭。父亲经营着打渔船只,她还有个弟弟。
  1935年,15岁的张淑英遇到那个让她一生魂牵梦绕的人。春天的福州的西湖,洋溢着甜蜜的气息。妈妈陪着张淑英到西湖边上茶馆与军官钟崇鑫相亲。张淑英是拒绝去相亲的:军官都很凶,自己尚且还小。
  直到张淑英见到高大挺拔的钟崇鑫,也有一丝心动。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温柔的军官,如此的文质彬彬。
  
  钟崇鑫证件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那一年,是钟崇鑫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第4年,青年才俊。谈话间,钟崇鑫问张淑英会不会写字。张淑英写了福州地名“洋头口”三字,钟崇鑫赞不绝口。从小读私塾,识字懂礼节的大家闺秀张淑英,让当时30岁的钟崇鑫一见钟情。
  难忘的婚礼
  两人顺理成章的订了婚,婚礼定在订婚的一个月后。
  钟崇鑫带着张淑英逛街,给她买了一双深色高跟皮鞋、一双西洋样式步鞋,都是当时最时髦的鞋。
  张淑英爱时髦,也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洋婚纱。战火纷飞的年代,根本买不到婚纱,钟崇鑫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找到了一件白色长头纱。
  1935年旧历5月19日,钟崇鑫和张淑英在福州举行婚礼,婚礼办了40桌酒席。道贺的人踏破了门槛。婚车是军车,如此大的排场,也引来很多人到大街上来看看热闹。
  婚礼那天阳光明媚,少女张淑英穿着中式大红旗袍,白色的头纱。姐妹们很是羡慕,张淑英找到了如意郎君
  婚后生活,记忆中的马靴声
  婚后,钟崇鑫心疼媳妇,从不让张淑英洗自己的军装,说太厚了要磨破手。
  钟崇鑫说过,“阿妹不化妆就很美了。”从此,她不穿颜色艳丽的旗袍,也不化浓妆。甚至在以后的时光里,她的衣柜里就只有青色和蓝色、白色的衣服。
  婚后的钟崇鑫教张淑英继续写字读书,讲国家大事,讲国家大义。张淑英觉得,丈夫给自己说过的话,可能也是在为以后打伏笔。钟崇鑫总是告诉她,“当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钟崇鑫在老家荣昌有田有地,为三代单传。母亲希望他早日退伍,回家过安稳日子,为钟家延续后代。但钟崇鑫觉得,生是国家的人,这副身躯应该报效国家。
  
  重庆市荣昌区档案馆发现的关于鍾崇鑫先烈事迹的资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935年旧历8月,钟崇鑫调到南京下关,张淑英也随军到了南京。因为居所经常迁移,张淑英索性搬到了江苏省江阴乡下定居,不让丈夫分心。钟崇鑫担心张淑英在大宅子里害怕、孤独,钟崇鑫将张淑英的母亲、弟弟接到江阴一起住。
  张淑英的弟弟今年也94岁了。老人对于小时候住在姐夫家的日子,记忆犹新。“姐夫钟崇鑫每周六都要回江阴,星期一一大早回部队。姐夫对人很好,总是弟弟、弟弟的叫。母亲经常做汤圆给姐夫吃,姐夫每次都一边吃一边笑嘻嘻,总说好吃。每次听到钟崇鑫响亮的马靴从院门口传来,就是姐姐张淑英最高兴的时候。他回家就教姐姐看书。小孩子们就喜欢围坐在他周围,听他讲国家大事,讲外面的见闻。”张引坡老人说,小孩都非常崇拜他。军官姐夫钟崇鑫,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车站离别
  1937年旧历7月初7,钟崇鑫回到家中,告诉张淑英马上要去上海。甚至来不及收拾衣服,就要匆匆离开。
  张淑英执意送钟崇鑫,两人手握手走出了家门。半路上,张淑英给丈夫买了换洗的内衣内裤,和一件汗衫。送别的路上,张淑英总是不踏实。她不想让丈夫走,但也说不出口。张淑英知道,丈夫有自己的大仁大义。
  到车站那刻,张淑英没有送丈夫上车,只是坚强的转过身不敢看丈夫的背影。突然,一双有力的手臂从后面揽住了张淑英。张淑英转过身,看到丈夫脸颊的泪水。钟崇鑫对她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钟崇鑫说完,干脆地上了车。张淑英站在原地,看着车启动、开走,变成黑点,最后消失在远方。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面。
  这一年,发生了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生活在战火纷飞中。个人的命运就像一粒沙,亲人爱人在战火中说散就散。
  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
  8月14日,日机首次轰炸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为了保护首都南京,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战。张淑英不知道的是,钟崇鑫所在的71军87师,是抗战的主力作战部队之一。
  
  有钟崇鑫调任的花名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937年冬,钟崇鑫所在的87师转移到武汉。师部派勤务兵将张淑英接到武汉。途径扬州时,她与钟崇鑫通了电话,两人约到武汉汇合。但两人并没有如约见面,部队在战火中调遣频繁。
  1937年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后来,张淑英从师长口中得知丈夫可能阵亡的消息,也可能是生死未卜。张淑英决定告别母亲和弟弟,回到钟崇鑫的老家——四川荣昌县(现重庆荣昌区)。万一丈夫还活着,一定会写信到老家。
  等待七年:生死两茫茫
  
  老人床头,有丈夫的照片作伴(央广网发 朱隽摄
  张淑英知道丈夫凶多吉少,但一天没有消息,就有一天的希望。张淑英形容那种感受:等一个人的感受是很难受的,天黑盼天亮,天亮盼天黑,一天盼一天,越盼越久。张淑英背着婆婆日日流泪,也为日后眼疾埋下祸根。
  这一等就是7年。1944年的一天,张淑英在荣昌街上突然碰到了崇鑫的战友方维鑫。方维鑫告诉张淑英,钟崇鑫当时已经阵亡。同时,方维鑫帮忙写信到部队打听钟崇鑫的事情。不久后收到确切的回信:兄阵亡,无法函告,军座经常想起钟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怀。
  她用丈夫衣料做了件旗袍
  张淑英进入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她觉得自己以后的日子都是苦日子了。
  张淑英身边带了一块蓝布料子。这是1936年,她买来准备给丈夫做件衣服的。这块衣料,是买的当时最贵最好的布料。
  再也等不到丈夫的她,用这块布料自己缝制了旗袍,拍下了一张单人照。看到这件衣服,仿佛就像丈夫还在身边;穿上这身旗袍穿,就感到丈夫也穿上了。
  
  张淑英穿着蓝色旗袍的单人照(央广网发 朱隽摄
  1945年,在核实钟崇鑫阵亡消息的第二年,婆婆伤心病逝。这一年,张淑英的父母带着弟弟要去台湾,想带她一起走,但张淑英拒绝了。
  钟崇鑫对自己很好,张淑英要留在他生活的地方。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钟崇鑫的尸骨在哪里,灵位又在哪里,她必须要搞清楚。和母亲在码头上离别,张淑英将那张唯一的旗袍单人照送给了母亲。这张单人照,在几十年后母亲去世前,又由弟弟寄还给了她。
  尘封秘密40年
  婆婆去世了,她也没有留在荣昌的理由。张淑英没有带走丈夫家一分钱,只身来到重庆寄住在福州同乡家中。但寄居在别人屋檐下的单身女性,家人去了台湾,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举步维艰,身份也很敏感。
  1949年,张淑英嫁给了在警察局工作的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两儿一女。为了家庭稳定,张淑英一直将这个秘密保存在心里。但寻找钟崇鑫的尸骨和灵位的事情,她一直没有忘记。
  1983年,第二任丈夫去世。几年后,张淑英才把自己过去事情告诉了三个孩子。孩子们对母亲的这段隐藏了几十年的经历很是震惊,并用实际行动来帮母亲完成心愿。
  1991年,70岁的张淑英为了打听钟崇鑫的下落,一个人去了台湾找弟弟,无果而归。期间,张淑英看到《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写道:“城外部队苦战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三个旅已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书中描述钟崇部队战况(央广网发 朱隽摄
  
  仇广汉的回信(央广网发 朱隽摄
  77年后的合照
  2014年,张淑英93岁,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李长贵很着急,哪怕在母亲有生之年,找到钟崇鑫的照片也好。于是,李长贵找到关爱老兵志愿者帮忙。
  很快,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分头汇集资料,终于找到了一张钟崇鑫的一寸军装照。
  在颠沛流离的几十年,很多物品都遗失了,包括照片。为了不忘记钟崇鑫,她在几十年中,重复做着一件事,回忆他的样子,他说话的语气,他走路的姿态。“他穿个马靴,马靴的链子很粗。走路很重,很带劲。我听到那个声音就知道他回来了。”张淑英说的时候,仿佛耳边响起了马靴声。
  1937年到2014年,77年后,张淑英再次看到钟崇鑫的照片。这张一寸的戎装照,她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志愿者将两人唯一的照片合成了一张合照。照片中的张淑芬23岁,钟崇鑫30岁。
  
  志愿者将两人唯一的照片合成了一张合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另外一个好消息就是,钟崇鑫的牌位放在台北忠烈祠。考虑到张淑英年岁已大,而飞机在她的记忆中,是惨痛的回忆,志愿者希望慎重考虑去台湾的事情。张淑英回复到,我没有什么考虑,也没有什么顾虑,我岁数也大了总是要归黄土。我只要晓得他有个安身归宿,死也不怕。
  2014年11月22日,在小儿子李长贵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张淑英从重庆坐飞机,长途跋涉到了台湾。次日,张淑英就去了忠烈祠。她在钟崇鑫的牌位前说:我不顾生死来看你,你走的时候连话都没有说一句。
  离开台湾前,她又去看望了钟崇鑫。她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再长途跋涉到台湾来了。
  2015年8月30日,钟崇鑫灵位正式供奉在重庆南山福座人文纪念园。(文/朱隽)
编辑:白刁尹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