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汽车行驶在万盛经开区黑山镇乡村公路上。公路旁的驿站内鲜花盛开,春意盎然。特约摄影 曹永龙/视觉重庆

2020年12月30日,大足区棠香街道五星社区,搬进新居的村民余洪兴一家正在挂灯笼,张灯结彩迎接新年。(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瞿波/视觉重庆

2020年8月16日,在酉阳黑水镇大泉村的无公害有机葡萄基地,游客正在采摘葡萄。(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陈碧生/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山城四月,生机盎然。春风吹暖了巴渝大地,沃野孕育着勃勃生机。

这是一片承载着希望的大地。近年来,全市柑橘、柠檬、榨菜等十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大量农户走出贫困的阴影,还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这是一片孕育着生机的大地。全市紧紧围绕“6+3”(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规划编制、引导村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重点任务,7900多个行政村提升了颜值;

这是一片迸发着活力的大地。全市干部群众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通过改革,试点村人均增收510元,103万农民成为股东(其中贫困人口11.9万)。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集中力量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产业兴

做优特色加快产业融合

每年三四月份,汇达柠檬集团副总经理徐小玲要为销售忙着到全国各地去洽谈客户,而今年不同的是,她不再为此事着急。

原来,该公司最近新推出了一款柠檬加工产品——柠檬料理汁,不仅解决了鲜果销售的困难,同时还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如今,通过柠檬鲜果的精深加工,汇达柠檬已实现从果皮、果肉、果油到果籽的“榨干吃尽”,经过精深加工的柠檬,身价涨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

与潼南柠檬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城口野生核桃。前不久,城口九重山实业公司自主研发的锤式破碎机解决了山核桃外壳坚硬、人工取仁效率低的加工难题,把过去无人问津的野生核桃加工成了核桃油、核桃精油等高端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十百千”工程纵深推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放眼巴渝,我市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质增效。

粮食种植方面:我市坚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1万亩,提前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4.1%。

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柑橘、柠檬、榨菜等十大特色产业,目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100万亩,预计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到750万亩,预计综合产值800亿元。

产业融合方面: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商增势迅猛,三年来,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向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我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三年来,全市化肥、农药年均使用量分别下降1.5%、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40%。

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努力,全市农业产业日益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更足。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业态由“单一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特色产业已成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村庄美

建设家园提升颜值气质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乡村既要有“里子”,还要有“面子”。从2018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拉开帷幕。我市大力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聚焦“6+3”重点任务,分类分档精细化整治,带领群众持续做好以“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9%,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4543公里,建成宜居村庄1007个。

沿着盘旋的公路一路前行,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民居犹如在水墨画中渐次展开:幽静整洁的院落,潺潺流动的溪水……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公路靠雨刷”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在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箩篼院落,在几年前这里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如今,溪水从门前蜿蜒流淌,错落有致的巴渝民居和两岸的绿树相映成趣。

美丽乡村既要有颜值,还要有气质。我市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农耕特质、地域特色,把保持原有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努力让每一个乡村有颜值、有气质。

按照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原则,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秀山前不久对民族村的传统民居进行了维护、修缮。同时,对新建现代建筑和年代久远、损坏严重的木结构建筑实施了统一整治,特别是在外观上统一了风格,使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得到了再现。

美丽乡村既要坚持“塑形”,还要坚持“铸魂”。我市深挖文化底蕴,深化“孝善巴渝”“家风润万家”“九童圆梦”“红樱桃·四季有爱”等行动,涉及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累计建成794个乡镇、223个街道、7992个村、3107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高达99%以上。

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等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目前,全市累计打造了8318个农家书屋、1万余个农村文化大院,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4134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555个,增添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百姓富

“三变”改革激发乡村活力

前不久,涪陵区白果村村民田茂连收到了村上统一发放的“分红钱”。田茂连说,凭着手里的股权证,家里多了一笔收入,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田茂连的这笔“分红钱”来自白果村集体资产经营。当地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360多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708人,按照每户人头和年龄段划分,全村共分64627股。通过出租固定资产,村民每年都有稳定分红。

在铜梁区南城街道河东村,三角梅姹紫嫣红,为龙头企业种植三角梅的村民周明素说:“空闲在家,一个月还能赚1000多元工钱。”以前,村里没啥产业,周明素只能指望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点庄稼,收入很低。如今,产业引进来,“绿道经济”让村民鼓足了腰包。

周明素受益的“绿道经济”,是铜梁在西郊示范片区建成的一条长60公里的进村绿道,与其他进村公路不同的是,这条绿道既是交通线、旅游线和产业线,更是当地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串联起5个镇街、24个村社和34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西郊绿道环线累计发展产业4.07万亩,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2亿元。

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推动富民增收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通过改革释放更多“三农”发展红利。

如今,我市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三变+”新模式。如“三变”+生态休闲模式,充分利用了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批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生态乡村、特色生态小镇,把“生态优势”变为了“经济优势”;“三变”+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农村土地、森林等资源开展“合股联营”,引进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真正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委市政府正加快部署,狠抓落实:持续提升粮食安全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潮涌催人进,风好正扬帆。伴随着春风,广袤的田野上正谱写着一曲巴渝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