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8月4日消息 为鼓励青年学生的实践求知精神,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乡村产业实情,7月26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醉美宜乡,筑梦远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宗场镇党委副书记付秋菊与实践团队一同前往该镇民胜村调研翠屏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宜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在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下,乡村企业的发展状况,知晓企业运作模式,寻觅乡村特色产业,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分析乡村产业的发展困境,探究解决办法,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增添青春力量。

  走访伊始,宜香食品工作人员为学生团队介绍了企业概况及其主要产品。该公司坐落于长江首城、航空小镇,依托宗场镇世世代代种植青菜的农业产业,以芽菜为主要产品进行产业打造,创建成今日的“窖香芽菜”品牌,成为宜宾芽菜原产地核心区域重点骨干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团队学生通过参观展板图文,了解了窖香芽菜的种子培育、幼苗栽种、青菜成长、收割晾晒和老窖发酵、切碎消毒、流水包装等工艺过程,并跟随工作人员,前往生产车间,实地观看窖香芽菜从封坛腌制、质检、杀菌、包装、整形的生产加工过程,了解芽菜加工产业的整道工序。

实践团队参观窖香芽菜生产车间 (央广网发 曹雨霖 摄)


窖香芽菜工厂包装流水线(央广网发 曹雨霖 摄)

  在参观作业流水线的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特地为实践团队介绍窖香芽菜独特的腌制工艺。“坛装发酵、三腌两窖”是目前宜宾芽菜行业中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此“传统腌制技艺”已成功申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工厂发酵车间中,一个个戴着红纱盖的土坛半埋在特制泥壤中,坛口朝上,密闭封存,静置发酵。据工作人员介绍,发酵土坛由一种独特的陶土制成,密闭性强,易于窖香芽菜的存储,同时也利于留住芽菜的浓厚窖香,达到较好的发酵成效。

  结束参观工厂车间后,实践团队与宜香食品办公室主任姚健就公司及窖香芽菜产业发展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团队了解到,长期以来,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线下实体店销售为主,线上平台少之又少,近年来,电商行业及网络直播行业的兴起,再次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转机。

团队成员查看窖香芽菜成品(央广网发 曹雨霖 摄)

  关于企业目前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困境,姚健表示,窖香芽菜在宜宾市以及成渝两地均存在着一定的名气,顾客群体也主要为本地人与外地来宜游客为主,品牌在向全国推广时遇到一定的瓶颈,急要突破。由于窖香芽菜独特的腌制工艺,芽菜本身具有高盐度的特点,外地群众自身口味接纳度较成渝地区更低,同时也存在外地群众缺乏对此品牌的了解的问题,故窖香芽菜的品牌宣传方面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姚健同志与团队学生交谈时,列举出了公司的相关解决对策。例如,与各高校展开专项合作,研发“芽菜蘸酱”、“低盐芽菜”等种类更加丰富,更适合大众口味的芽菜产品。

  当实践团队问到窖香芽菜“土坛发酵108坛”的来源时,姚健同志将其归结于“传承”二字。上世纪初,宜香食品经过刘式创始人三代传承,百年持续,一直坚守传统工艺,来打造自身品牌质量。现存的“土坛发酵108坛”寓意着公司创立至新厂建立时间拥有着108年的历史,走过百年历程,是公司文化底蕴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代代手艺人呕心沥血,坚守初心的不易结晶,是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精神表达。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窖香芽菜正引领宗场镇在乡村产业发展及工匠精神传承上,不断与时俱进,新增辉煌。

实践团队在宜香食品企业的合影(央广网发 曹雨霖 摄)

  弘扬传统手艺,不忘百年初心。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国际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经过对宜宾市宜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实地参观与聆听访谈,明晓了窖香芽菜的独特的腌制工艺、公司发展状况及企业困境,切身体悟到了传统手艺的独到之处,感受到了近年来乡村企业在生存环境下翻天覆地的变化及百年来手艺人宝贵的传承初心,为乡村振兴的实地学习增添了一抹温情的人文色彩。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团队将继续践行专业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传递青春之火,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发展向更远处迈进。(文/罗伟强 钟汶含)